欢迎访问 组织法治网!
“浦江经验”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倡导并带头下访接访群众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
经过20余年的探索发展,“浦江经验”已经成为信访工作领域以“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深入基层,联系群众,真下真访民情,实心实意办事”为主要内容的实践经验,不断彰显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
新时代新征程,发展和践行“浦江经验”,对于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密切干群关系、提高服务群众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充分认识“浦江经验”时代价值
“浦江经验”何以历久弥新?这离不开当地“一任接着一任干”和多年如一日地传承弘扬,但更深层的原因是“浦江经验”是人民所需、现实所需、时代所需。
2003年9月8日,《浦江报》在头版发出一则醒目公告,预告省委主要领导及省级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将到浦江下访接待群众的打算。一周后,在报纸同一位置再发公告,告知接待时间、地点、方式等信息。公开透明的接访方式,形成了对基层工作的倒逼机制,让民意诉求的表达渠道更畅通。
实践证明,“浦江经验”是转变干部作风、站稳人民立场的重要法宝,是破解基层难题、提高治理效能的有效方法,是加强党的建设、做好各项工作的宝贵财富。
一方面,“浦江经验”是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的生动教材。“浦江经验”示范带动浙江党员干部真下真访民情、实心实意办事,是改善干群关系、加强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生动呈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萌发和实践的光辉历程,为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最生动的案例和最鲜活的教材。
另一方面,传承“浦江经验”是始终站稳政治立场的内在要求。“浦江经验”将为民情怀和价值追求转化为党员干部切实解决群众问题,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行动,确保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群众通过信访渠道反映出来的突出问题,既有新情况,也有老难题,但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这就要求我们要切实解决好群众的合理诉求,真正把为民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与此同时,传承“浦江经验”是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必然途径。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浦江经验”从“大信访”“大治理”的系统性思维出发,把信访工作融入群众工作、社会治理和发展大局,做好“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有效促进了基层工作的开展与落实,夯实了党的执政根基。
此外,传承“浦江经验”还是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的题中之义。“浦江经验”倡导领导干部直面问题,主动到基层上门找问题、听民意、解难题,不仅有利于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还有利于培养干部执政为民的思想作风。各级领导干部在治理过程中应主动包难案、化积案,各责任单位应全力解难题,在思想观念上“破冰”,主动跳出“舒适区”,持续加大督促督办力度,以清单式管理推动重复信访、信访积案清仓见底,以实心实意让“浦江经验”焕发新光彩。
从破题至今,传承“浦江经验”在基层治理能力和为民解忧办实事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果。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实现90%以上的信访问题化解在乡镇、村社,做到对群众反映的诉求及时处理,定期交办督办,让老百姓遇上难题有人帮、遇上难事有人管,形成基层社会治理的合力,人民群众的利益及需求得到更好地回应和满足。
“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自助办”“既抓末端、治已病,更抓前端、治未病”……跨越20载,新时代“浦江经验”不断展现历久弥新、弥足珍贵的时代价值和真理光芒。
准确把握“浦江经验”精髓要义
“浦江经验”是一项一举多得、凝聚人心的有益创举,是人民所需、现实所需、时代所需。因此,基层治理要深刻把握“浦江经验”的精髓要义,大力传承弘扬“浦江经验”优良传统,不断谱写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新篇章。
坚持问题导向是“浦江经验”的基本原则。什么问题最突出,就全力去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是堵点,就全力去破解什么问题。信访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是体察民情、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通过真实了解、深入分析问题,找到问题症结,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切实解决事关群众利益的急难愁盼问题,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坚持人民至上是“浦江经验”的突出特点,畅通民意渠道是“浦江经验”的重要方法。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就是党员干部自己的事。坚持把来访群众当作考官,把信访案件当作考题,把群众满意作为标准答案,真正让老百姓遇上难题有人帮、遇上难事有人管。这一经验不仅保持了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展现了为民解难的勇气与为民办事的能力,还强化了党的群众基础,尊重了人民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党员干部在新时代积极作为,拼搏奋斗的干事热情。
面对面把握民心、倾听民意,“浦江经验”是畅通民意诉求表达渠道的重要经验。只有以群众呼声为信号,畅通沟通渠道,畅通民意表达,在双向互动中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公共事务治理,才能始终做到与民心“共鸣”、与民意“共振”。
变“上访”为“下访”,则是“浦江经验”的根本取向。早在福建宁德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就建立起地、县、乡镇三级领导下访制度,深受群众欢迎。浦江下访结束后,习近平同志说:“领导干部下访多了,走得勤了,许多矛盾就能在源头解决,群众的困难就迎刃而解。”这是工作方式之变,更是工作理念之变。
从群众上访到干部下访,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成为“浦江经验”一以贯之的实践遵循。只有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把党员干部下访和群众上访结合起来,把群众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规范起来,才能切实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
传承发展“浦江经验”实践要求
一段时间以来,“浦江经验”在全国各地落地开花,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到矛盾多的地方去,往矛盾“窝”里钻。
领导带头面对面接待来访群众,创新开展“吹哨报到”、接诉即办,坚持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制度化、常态化……传承好发展好“浦江经验”,从中汲取改革创新的精神力量和智慧启迪,要在坚持中发展、在继承中创新,推进创造性实践和系统性集成,不断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传承好发展好“浦江经验”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句空洞口号,必须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
基层治理唯有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切实把听民声、察民情、聚民智、解民忧作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问计于民,从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做起,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提升治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找到精准治理的发力点。
秉承“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借鉴“浦江经验”,福建省各级党政领导坚持每月15日和每周一在信访接待场所“开门接访”,做到应接尽接、应解尽解,为民解难、为民造福,这一实践不仅增强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也确保治理成果真正惠及于民,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成效和民众的幸福感。
传承好发展好“浦江经验”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推动广大党员干部走出办公室、文件堆、工作群,走进发展一线、建设一线、民生一线,脚底多沾泥土、工作多接地气,收集好第一手资料,认真听民意、察实情、取真经、办实事,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农业农村部学习运用“浦江经验”,坚持领导干部带头接访,将下访与调研相结合,深入基层听取群众意见建议。通过这种自上而下的方式,从政策层面推动问题的解决,确保政策制定更贴近实际、更符合民意,从而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浦江经验”。
这样的做法不仅强化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也提升了基层治理的效能和公信力。
习近平同志在浦江下访后说:“领导干部下访关键是为群众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如果下访一趟,实际问题什么都没解决,只是搞形式,做表面文章,反而会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
传承好发展好“浦江经验”要坚持解决问题这一基层治理的务实取向;推动党员干部、领导干部通过下访对群众反映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能改的马上改,一时解决不了的盯住不放、持续整改,确保整改到位,尤其是对那些党中央高度重视、群众反映强烈、本地表现突出、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
那些平时工作中最担心、最怕出事的问题,要制订专项整治方案,采取台账式管理、项目化推进,完成一个、销号一个。陕西省坚持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制度化、常态化,结合治理重复信访、化解信访积案专项工作,及时就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是学习践行“浦江经验”的典范。
传承好发展好“浦江经验”要紧扣时代变迁和社会变化,坚持从根源上“破”,从制度上“立”,“重心”下移,“关口”前移,不断健全完善预防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的长效机制。
要处理好地方创新、顶层设计和分层对接的关系,处理好常态化下治理与应急状态下治理的关系,解决好体制性的深层次障碍,打通理顺影响基层治理的堵点难点,适时推出一批切口小、见效快的政策性创新,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北京市在学习运用“浦江经验”时,以“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为抓手,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系机制创新。
通过赋权基层,下移治理重心,“浦江经验”构建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聚焦于办好群众家门口的事,强化主动治理、未诉先办的理念,有效解决基层治理难题,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单位:安徽省委组织部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