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组织法治网!
专稿:近年来,宣城市旌德县积极探索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新路径新模式,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作为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任务来抓,通过加强组织管理、拓宽学习渠道、延伸服务内容,着力破解流动党员“管理难到位、教育难跟进、作用难发挥”等问题,真正做到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就跟进到哪里,让流动党员在异地感受到“家乡暖”。
强化教育链,实行多元化送学,让流动党员“务工不误学”。坚持党员流动到哪里,学习教育就跟进到哪里,推动流动党员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精准式”送学。采用上门赠送、快递邮寄等方式,为流动党员送去理论知识学习资料,累计寄送学习资料包600余份。针对居住地相对稳定的流动党员,引导前往所在地党组织参加学习。“云端式”研学。整合线上资源,借助“旌德先锋网”、旌旗飘扬微信公众号、微信工作群等平台,落实“每天阅读、每周推荐、每月分享”机制,聚焦流动党员教育培训“需求侧”与“供给侧”,分领域推送政策理论、党建动态、经验做法、电教视频推荐等信息,让流动党员随时随地学习新理论、新知识。“结对式”促学。实行“交流互学”机制,进一步完善与流出地的共管机制,加大与流动党支部间“共学共建”频次,落实本地党组织主体责任,加强流入地党组织直接管理,定期赴外共同开展组织活动,做到“信息共享、阵地共建、职责共担”。将“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与流动党员学习活动有机结合,紧扣流动党员行前、外出、返乡三个时间节点及重大节假日,依托红色教育基地、远教站点,采取举办培训班、上党课、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组织回乡流动党员参加本地组织生活,确保学习教育“不断档”。
延伸信息链,实施人性化管理,让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针对流动党员流动性大、分散性广、稳定性差等特点,实行“跟踪式、激励式、关爱式”三重管理模式。动态化情况跟踪。依托各村党支部与在外流动党员建立的沟通联系机制,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并动态更新“一人一册”管理台账,线上联系1200余人、线下走访830余户,实时了解流动党员流出去向、流出时间,做到“进出”有数、“去向”有底,采取定期电话沟通、视频交流等方式,实时掌握其思想、就业和生活等情况。规范化激励管理。施行《关于加强全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通知》,围绕流动党员日常教育管理、组织关系转接等,明确流动党员教育管理3个方面共10条具体措施,把流动党员纳入“堡垒工程”“先锋工程”考核范围,根据流动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积极性、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等方面表现,对流动党员进行正向激励,提升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多样化活动暖心。为流动党员设置专属联系人,落实“专属关爱”联络机制,实现“一对一联络、多元化服务”,以走访慰问、加强人文关怀等方式,构建流动党员与家乡的“连心桥”。节假日期间,各镇驻外流动党支部举办“情系家乡送温暖”“暖冬行动”等系列慰问帮扶流动党员志愿服务活动,以实际行动让流动党员感受到家乡的温暖。依托村“两委”干部、党小组长“1+1+N”的模式建立结对联系制度,以月为周期,通过微信、电话等形式与流动党员进行谈心谈话,方便流动党员交流心得体会,分享工作和生活中的感悟。
提升服务链,实现精准化使用,让流动党员“离乡不忘乡”。多措并举激活流动党员“红色细胞”,充分发挥流动党员在外信息广、见识多的优势,引导流动党员发挥力所能及的作用。“清单激励”争先进。细化制定流动党员“激励清单”,对标考核指标体系,设置考核清单“加分项”,对为家乡在基层治理、乡村振兴、招商引资等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给予“评星定级”,优先推荐“五星党员”参与年度评优评先,用实际行动助力家乡产业发展,不断增强责任感和归属感。鼓励政治素质高、技术能力强、工作经验足的流动党员回乡任职。“设岗定责”办实事。引导流动党员发挥自身职业优势、技能特长,量体裁衣,设岗定责,每人认领1个以上岗位,积极投身实用技术示范、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民事纠纷调解等9类岗位,不断增强责任感和归属感。持续开展承诺践诺、“我为群众办实事”等活动,根据岗位职责提出一句话承诺,包保群众家中张贴承诺内容,督促定期履职,并接受群众监督。聚焦文明创建、环境整治、基层治理等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开展建言献策活动,将外地的好经验、好做法、好理念带回家乡。“引凤还巢”创实效。在上海、合肥、杭州等流动党员较为集中的城市累计成立10个驻外流动党支部,对组织协调能力较强、文化水平高、有带富能力的流动党员,积极宣传优惠政策,争取引凤还巢,为家乡产业发展牵线搭桥,并争取项目、用地、技术等方面支持,为吸引党员返乡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常态化举办“我为家乡发展献计策”“乡贤座谈会”等特色活动,让在外流动党员为家乡发展踊跃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