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组织法治网!
“有了余书记的帮助,我那几亩地终于能浇上水,以后种地也有盼头了。”五香溪村70岁的村民王伯高兴得合不拢嘴,过去出现的用水不够、水质安全等问题如今都得到了解决。
五香溪村位于汕头市龙湖区外砂街道东南侧,是纯农种植饲养村,村里大部分村民都种植蔬菜、水稻,对水利灌溉需求大。王伯口中的余书记是该村上一轮驻村第一书记余泽满,在他的努力下,五香溪村建成草洋片区灌溉水利设施提升工程,提高了灌溉效率,确保耕种生产各项工作按计划、按农时有序推进。
向重点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是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力保障。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来,各级驻村第一书记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主战场”,在宣传党的政策、建强村党组织、推动强村富民、提高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方面切实发挥作用,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回群众的幸福指数,为农村改革发展稳定作出重要贡献。
据统计,各级驻村第一书记累计争取资源资金1.42亿元,持续推进农村内主干路硬底化和村村通自来水,帮扶331户1128人有返贫风险脱贫户实现风险消除,深入实施370个群众“急难愁盼”民生项目,落地110个集体增收群众增富的产业项目,所驻村集体经济实现从平均90万元增长到127万元。
优中选强
锻造乡村振兴硬核队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重大部署,提出要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汕头是一个带有大片农村的经济特区,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制约汕头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短板。近年来,汕头选优配强驻村第一书记,他们承载组织重托、人民期盼,扑下身子、撸起袖子、扛起担子,直面各种各样的挑战、或大或小的困难,边干边学、边学边做。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带领群众向困难叫板、向落后宣战,积极探索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推进“百千万工程”的“汕头路径”,在海滨邹鲁大地上演绎了新时代汕头经济特区干部敢闯敢试、奋发进取的生动实践。
责任心强、执行力强,是汕头选派驻村干部的标准之一。
金平区东方街道浔洄社区第一书记许畅达,将驻村转化为助村,将泥泞的社区道路变成百姓心中的“幸福路”;澄海区盐鸿镇鸿一村第一书记陆奕潮让痛点变亮点,将鸿一村中心区域荒废多年的副业池打造成生态公园项目……
“帮钱帮物,不如帮忙建个好支部。”广大第一书记到村工作后,把抓好党支部建设作为首要任务,严格落实第一议题、“三会一课”制度;创新主题党日形式载体,组织党员开展现场教学;联系辖内机关事业单位开展党建共建,帮助培育后备力量,发展年轻党员。在第一书记的大力推动下,驻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不断提升。
从微观目标到宏观统筹,从办小事到做规划。近年来,广大驻村第一书记帮助修路建桥、整治人居环境、修建公园广场、争取资金支持、促进特色产业强村富民。他们的统筹协调能力以及眼界学识都提升了不少,凭着对乡村的无限热爱以及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他们风里来雨里去,奔走在田间地头,带着乡亲们在乡村的广阔天地间乘风破浪。
充电蓄能
提升“三农”工作本领才干
随着驻村工作队成员的更迭,新老队员之间的无缝衔接成为了确保工作连续性和稳定性的重要环节。
接过驻村“接力棒”,更得跑好振兴“接力赛”。
在此关键时期,汕头市委组织部在市委党校举办全市驻村第一书记推动“百千万工程”能力提升培训班,推动提升166名驻村第一书记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服务“百千万工程”中更好发挥带动作用。
汕头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指出,按照三年任期,本轮驻村第一书记要在村里工作干到2027年底,正好是省委部署实施“百千万工程”目标任务中“五年显著变化”的时间节点,更需要第一书记们围绕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四项职责任务,聚焦小切口、抓得住、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好事积极履职、担当作为。
为确保培训取得实效,培训班聚焦“百千万工程”,结合学员实际需求,紧紧围绕“三农”政策、基层党建、产业发展、乡村绿化等驻村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精心安排课程,邀请有关单位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进行授课,为学员们搭建起分享心得、交流经验的平台。
“三年的驻村工作,我早把梅浦当成了第二故乡,感觉仍有好多心愿没有完成。对当地的不舍、面对乡亲父老的挽留以及得到组织的支持,我选择了留任驻村第一书记。”培训中,驻汕头市澄海区溪南镇梅浦村第一书记詹能分享了驻村三年的点点滴滴。他坚信,随着第一书记们一任接着一任干,未来汕头的农村会山更绿、水更清、村更富,老百姓生活越来越红火。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培训汕头择优选取了30名上一批第一书记的事迹做法进行梳理,印发《奋进“百千万工程”——汕头市第一书记驻村故事》供学员们学习。
“这三天的培训就像一场及时雨,让我解了渴、充了电,为刚任驻村第一书记的我解答了很多工作疑惑,也激发了新的工作思路。”驻濠江区达濠街道青盐社区第一书记邱莉荃说,观看纪实电影《我们是第一书记》,每一个真实的故事案例都让她为之动容,受益匪浅。她表示,当前驻村环境和工作条件已大大改善,更应乘着“百千万工程”的东风绘就乡村振兴和美画卷。
脚沾泥土
实干担当践行为民情怀
夜幕降临,大溪坝村灯火璀璨。路灯下,传来了村民的阵阵说笑声和孩子的嬉戏声,人们三五成群相约广场,欢声笑语,一派欢乐祥和的农村新景象。这一变化,得益于马思捷这个驻村第一书记。
“你看,我们村新装的太阳能路灯多漂亮!”村民瞅着太阳能路灯喜上眉梢。据村干部介绍,原来村里主干道装有路灯,但在一些乡间小道就没有路灯,村民晚上出行极不方便。
为了解决路灯问题,马思捷争取奖补资金24.91万元完成大溪坝村公用服务照明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实现村内主路、巷道路灯全覆盖;投入105万元帮助红场镇完善道路路灯建设,新建成太阳能路灯175盏。
一盏盏路灯发出柔和明亮的光,不仅照亮了黑夜、美化了环境,更温暖了村民的心。看着亮起的路灯,村民们高兴地说:“以前夜间出门都是摸黑,拿着手电筒深一脚浅一脚。现在有了路灯,晚上出门方便多了。”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农村是最接地气的地方,工作实在、民风朴实,工作能不能得到群众认可,就看有没有为群众办成几件实实在在的好事实事。各驻村第一书记全身心沉在一线,用脚步丈量乡野,和村“两委”干部点对点研究措施,事对事找准根源,人对人解决诉求,帮助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驻金平区鮀莲街道大场社区第一书记陈哲了解到因牛田洋快速通道施工,造成社区居民出行难问题后,积极协调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现场办公,研究增设中央分隔带人行道、掉头车道。驻溪南镇梅浦村第一书记詹能想方设法搭线各方单位、企业领导及城镇规划专家进行调研指导,争取光伏发电公益帮扶项目,探索创新利用“飞地经济”,实现集体增收和农民致富双赢。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是乡村振兴的必答题。广大驻村第一书记以调研开路,和村干部一道走遍全村每一处角落,了解所驻村的资源禀赋、产业特色,摸清发展现状、找准问题瓶颈,精准发力,带动所驻村产业兴旺、群众富足。
东京薯是濠江区滨海街道里前社区种植的特色农产品,收获后可制成东京丸。第一书记王实楷到村工作后,积极推动东京薯(丸)品牌化,推动申报东京丸制作手艺非遗传承项目,谋划筹办“东京薯”节,打造特色“一村一品”,探索观光农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