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组织法治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组织发展

2024新媒体文化大会|让新媒体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赋能

时间:2024-12-02 文章来源:七一网 作者:佚名

  

  

  12月1日,2024新媒体文化大会在重庆召开。下午的专题论坛环节,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杨琪,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丁钟,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贺艳,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教授王敏,重庆两江新区党工委宣传部部长、融媒体中心主任杜术林5位嘉宾围绕“新媒体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副院长张小强主持专题论坛。

  

  

  新媒体文化如何高质量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杨琪谈到,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宜过于迎合受众,应在带动新媒体文化普及性发展的前提下,引领新媒体文化高质量发展,让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彼此相连、相互促进。其次,要注重创新性发展,古为今用,避免同质化、千篇一律,这就需要引导新媒体从业者或创业者去做实新媒体文化的创新。再次,要注意多元性发展,对民族多元性的保护也是多元性发展的一种体现,如此,在全球大融合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才能真正连接世界。

  

  “这几年学校和我们学院做了大量国际传播的相关工作,这也是国家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结合自身研究领域,丁钟认为人们受到外界的影响,更多来自于“体外器官”,也就是手机,甚至观看视频的时候,会下意识地触碰进度条,如果太长都没耐心看完。若说电影传递给受众的大多是言外之意,那么,今天新媒体文化传递的就是“言后之意”,受众需要非常简单、直接明了的表达,以便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获取足够多且感兴趣的信息。因此,就需要把高维度的叙事方式慢慢降低,同时思考如何在新媒体文化的基础上,形成新媒体文明,更好地适应新时代传播需要。

  

  “西南政法大学是一个以法学为主体的学校,法学是学校的重要特色之一。”对于新媒体文化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贺艳从法治传播的角度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她表示,新媒体在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虽然起到了赋能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与法律法规相冲突的现象,这就需要法治对其进行制约。因此,在新媒体文化发展过程中,需要更加重视法治传播,一方面是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另一方面是全社会法治观念的不断强化,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以新媒体赋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

  

  当今之中国,现代化是最大的主旋律,加快推动主流媒体现代化,提高主流媒体的传播力,成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王敏在发言中表示,一是要加速重塑媒体结构。当下部分地方主流媒体定位模糊、生存艰难,出现媒体融合改革中的“腰部塌陷”问题。因此,在制度设计上就应形成数字化、网状化的媒体格局。二是打造新型平台。当下互联网与媒体信息同质化的现象增多,究其原因是传播渠道的同质化。因此,应加快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建设新型主流媒体,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三是拓展新兴业务。可通过技术驱动、产品升级等措施做大做强平台,寻找新的商业利润突破口。

  

  对于让新媒体文化更好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课题,杜术林建议,要引爆新技术,培育新文化。他认为,大数据智能化正在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全社会也在加速重构中。深化宣传文化领域的变革,实际上就是通过数字变革推动流程再造。杜术林以两江新区融媒体中心为例,该中心立足“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社区信息枢纽”的定位,以数字化变革引领“智融、智慧、智库”“三智”融合传播体系建设,让“数字+媒体”真正参与到深度媒介化社会下的社会治理与发展之中。

  

  

  


原文链接:https://www.12371.gov.cn/Item/663173.aspx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